你如何看待大数据环境中的互联网广告

将你互联网生活中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有趣的广告现象,

结合《程序化广告》书籍阅读和课程讲解之后的思考,

用文字、图形将它们记录下来。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98 个回答

20级-小甄

看到大家都在楼下列举出生活中各种各样面对有趣互联网广告的场景,我才发现,我已经主动抵制大数据营销很久了。但最终获得的体验并没有特别好

 

微博我用的是很久以前的国际版本,最多就会出现一个开屏广告。

微信我关闭了个性推荐,并且朋友圈开始出现广告插入的时候我前期几乎看到必点不喜欢。因此后期我的微信朋友圈也几乎不会刷到广告。

 

比较难避免的是小红书、淘宝和抖音内容。但是他们的精准广告投送手法对我而言多数略显粗暴。那就是我只要搜索过一个关键词/产品名称,他就会认为您近期对该产品有兴趣,并不断不断重复出现在你的视野

 

这引出了几个恶性循环。

1. 我不喜欢被互联网“监控”的感觉,我关闭了可以选择关闭的个性化推送选项,也尽可能减少自己点击广告推送的跳转(例如开屏广告、跳转链接等)。部分软件会减少广告的出现,但更多的情况是后台难以琢磨我的兴趣,无法准确刻画我的用户画像,最后只能根据最基础的信息去给我随意推送广告,而我本人则是看到这些毫无兴趣的广告越看越烦

 

2. 此外就是根据我本人的搜索记录和点击记录去进行推送,但是目前来看,各大软件并没有做到说推送出我没接触过/没见过但是会感兴趣的内容,而是大量重复重复地去推送我曾经搜索过的同类产品。例如我在小红书搜索过兰蔻粉底液,那么接下来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我没有重新搜索别的粉底液牌子的情况下),我小红书“发现”栏目里的内容,几乎十条里面五条都是兰蔻粉底液的封面图,不一定是广告或者是利好内容,但是后台认为您对这个“关键词”敏感并且会点进去。最终导致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浏览的却是大量相同的内容,“无限信息流”成为了“无限复读机”。

 

一些思考

前段时间,老师曾在课上分享过某地图与某汽车公司的合作案例,通过地图app用户的大数据成果实现了精准推送。但是前不久,“工信部点名各大地图app违规盗取个人隐私信息”登上了微博热搜。可见,在信息流广告、大数据、用户隐私等方面,在法律伦理未完全完善之前,存在了很多灰色地带。而现在大部分企业似乎都是在默认,这些灰色地带是可以行走的。

实际上,我们并非不想获得更好地广告观看体验,让自己更加轻松便捷的发现适合自己的产品和内容,只是担心自己的每一个点击,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和路径,被曝光在一些无法控制的灰色地带之中,最终带来不好的结果。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如果我是一个广告优化师,我可能会想尽办法让自己的广告更精准地投放到用户的手上;但当我是一个用户,却不希望有任何人会因为我的行为去揣测和追踪我。人文和技术如何达到平衡,是我们无法不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董淼 - 暨南大学2020级新闻与传播

    1.搜索后会在其他软件出现相关推荐或者是广告

    2.与朋友聊天不仅限于打字聊天 有时候甚至是刚和朋友聊过这个话题 淘宝会出现相关推荐(这个我认为是一种基于聊天内容的对聊天双方的双向推荐)

    3.朋友圈的信息流广告就还好 没有特别匹配我的需求 种类比较杂 有符合需求的隐形眼镜、口红推荐 也有不符合需求的自考本科、汽车、购房等 但基本上都属于年轻人可能会接触到的内容(因此我猜测这应该是针对广告主的用户定位或者说目标用户而产生的辐射范围较广的泛投放)


一些想法:软件之间的信息互通与共享 到底是怎么实现的?是否是微信,qq这些巨头引擎向一些小众app提供了数据呢?或者有时候是反过来?或者是以手机为单位向app进行出售?

聊天检测还可以理解 但日常说话也会被录入进大数据进行分析 是一件比较可怕的事情 如何规避这一点?以及如何证实手机存在监听也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还有时候 上网不小心点到色情广告 淘宝竟然会给我推荐情趣用品 这个点我也比较困惑 这些算法的运作机制和推荐标准到底是什么?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吴婕萌

1.有趣的现象

除了大家都谈及到的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广告的智能推送之外,还有另一个现象比较有趣:

每当我使用外卖软件较为频繁的时候,开通外卖会员的价格就会一直保持原价(15元),可当有一段时间停止使用外卖软件之后,开通会员的价格就会降低很多(2.5-5元)。我认为这是另一种大数据杀熟的表现形式。我的推测:当应用后台出现用户频繁的登陆或购买信息时,后台就会将其标注为黏性较强的用户;而当“黏性较强”的用户在较长时间内没有登陆信息时,后台就会主动提供价格优惠,以增加用户的使用与购买。

 

2.拒绝应用追踪

由于本人是苹果手机用户,所以在更新系统(iOS14.5)之后,在初次打开应用软件时(除了微信、QQ等即时通讯软件),几乎都会弹出“是否允许应用跟踪”的提示。在仔细阅读了这份跟踪说明之后,我了解到关闭跟踪只是限制或阻止了应用向用户投放“定向广告”“广告监测”,也就是说,投放到用户终端的广告数量并不会减少,只是其精准性会降低。但仅管如此,据 App 分析公司 Flurry 报导,目前全美有高达 96% 使用者「拒绝」开启 App 追踪功能,全球比率虽然低一些,但也有高达 89% 使用者「拒绝」 App 追踪。这一情况非常值得探究,特别是如本人一般即便知道拒绝跟踪会降低广告的精准性,从而导致广告信息有用性的降低,但还是选择了拒绝跟踪,这一行动背后仅仅是出于个人的隐私保护吗?

 

attachments-2021-05-qhOlxkFM60a138cc9bcf1.PNG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杨心意

“传播是一种数据驱动下的信息流动过程”,数据联结着传播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如何搜集到真实、全面、有效的用户数据,成为各大企业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就个人而言,我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会产生源源不断的数据信息:一次短暂的点击关注,一些碎片化的网页浏览,几句抒发情感的文字输入,都转化成数字语言被计算机精准捕捉。特别是在进行主动搜索动作时,会产生大量高权重的第一数据,这些数据能为广告需求方和流量供应方提供第一手信息。


前段时间我在寻找暑期实习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毕业于国外院校的留学生竞争对手,由于个人对国外院校信息了解不多,便通过网络进行浏览查询,之后便在网站页面、翻译词典App上看到了许多关于国外学校申请、留学中介推荐等广告信息,形式包括Banner广告、游标广告、对联广告等,并且在打开翻译词典App时。

attachments-2021-05-jqCuuQfF60a13bb482dca.jpgattachments-2021-05-TwZnCAQo60a13bbc8a6d1.jpg


但实际上这对于我来说是无效广告,因为我的目的仅仅是了解国外院校信息,通过搜索便可以达到我的求知目的,程序化广告却通过我的cookies测算估计出我可能有留学倾向,这些广告实际上对于我来说却是冗余的。如果对此程序化广告进行优化和改进,就需要DSP平台在分析我的个人数据时更加全面化,譬如结合上我现阶段的就读信息、年龄、收入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从精准投放到深度匹配,从而有效提升程序化广告的营销传播效果。


就这几则程序化广告来说,只是图片和文字的简单堆砌,从专业角度来看广告创意远远不达标,这也是目前程序化广告向前发展所呈现的一大短板。在程序化营销引领数字营销风潮的今天,广告创意也走向程序化。程序化广告的创意主要是文字、图片、产品等基础元素,参照程序化目标变量以排列组合的方式随机生成的广告创意,其创意核心是“数据”而非“个体”。而传统广告的创意是以USP理论、ROI理论等经典创意理论为借鉴,结合社会文化和人文内涵创造的能够侵占消费者心智的大创意(Big Idea),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去算法化、去数据化的特征。


二者看上去相悖而行,但实际上它们并非是一种争夺广告主和媒体青睐的竞争关系。协调好创意和程序化之间矛盾,二者通过平衡搭配,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生存状态,从而产出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的广告。就程序化创意来说,快速迭代的创意层出不穷,在“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在大规模创意生产需求下,创意元素的快速组合恰恰成为实践的局限;就传统大创意来说,传统广告所依靠的大创意以“质”取胜,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但是广告创意内容与目标受众的精准匹配是一大短板,也即广告主难以读懂受众。以数据为基础、以算法为手段、以创意为驱动、以用户为中心,多方位提升广告内容质量,创造出更加吸引用户的创意广告。


技术和大数据正在重塑全球的广告营销,广告内容生产方式的本质由人脑思维转变为智能算法与人脑思维相结合,在追求广告生产的步伐速度时,不如放慢脚步想一想,如何从广告的社会属性角度去关注广告创意的本源,如何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保持一颗广告人的创意初心。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张佳悦

一.广告现象

         近期我通过扫码的方式帮朋友拼多多砍价整个“砍价”过程相比于之前要下载app容易了很多甚至不需要离开微信对话页面只需要我长按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就可以而后续在我并未使用过拼多多平台进行购物的情况下我先后收到了微信推送的拼团进度提醒以及福利券通知朋友圈信息流广告也会推送有关拼团的广告信息经过检查发现在我帮助朋友扫码后拼多多会被添加到我最近使用的小程序中并且是默认接收通知的状态,需要手动才能关闭。attachments-2021-05-GnGpgHxM60a1f1a164c67.png

attachments-2021-05-0KriL9xK60a1f361dfddc.png


attachments-2021-05-nEsibrXG60a1f37132541.png思考

        对于上述广告现象我的疑问和思考主要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是互联网广告精准投放的对象和方式我认为此类精准投放是相对意义上的“精准”在对用户进行识别和筛选时需要对用户多维度的数据学习和优化但受限于不同平台技术水平的差异各自的优化能力也有所不同如何在保障数据隐私的基础上推进数据的开放共享仍是关键问题。我确实留下过与拼多多相关的社交痕迹不过我在微信平台很少有类似的其他购买行为仅仅据此并不能进行较为精准的用户识别判断我是否为潜在用户此外我所接收到的广告信息内容并不足以打动我甚至会产生厌烦心理我并不会为点开的优惠内容是“转发有几率抽中某款手机”所动针对不同受众加强内容优化更好的呈现策略设计才能有效促进转化也是程序化广告发展的目的所在第二则是隐私问题。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渗透与应用,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关注个人在互联网平台中信息数据,广告平台数据服务与个人信息共享之间的平衡关系有待更为细致的界定,如何缓解广告精准化与个人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仍待突破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19广告外周寶思

在这门程序化广告的课当中,离不开大数据这个概念,何为大数据(Big data)?“大数据”是指以多元形式,许多来源搜集而来的庞大数据组,往往具有实时性。在企业对企业销售的情况下,这些数据可能得自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网站、顾客来访纪录,还有许多其他来源。

 

在现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往往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及用户行为了解用户的兴趣爱好,掌握消费者信息和消费者有关数据。数据不断发展,程序化广告孕育而生,何为程序化广告?程序化广告(Programmatic Advertising)是指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广告交易和管理。广告主可以程序化采购媒体资源,并利用算法和技术自动实现精准的目标受众定向,只把广告投放给对的人。

 

学了这门课,让我回头来回忆或者去发现身边有没有这些我们被大数据操控的例子,确实不少。

前几天,因为其他一些事,没有点开抖音、西瓜视频,手机总是会弹出一些信息,“你关注的人发了一条新视频,已获得xxx点赞。

 attachments-2021-05-5WArT23160a258ed98cf7.jpg


那天晚上和舍友打趣,好彩我学了程序化广告,不然还以为我手机中病毒被监视了,前几天在老师的建议下我看了《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片中男主,在他自己锁掉自己手机,打开不了社交软件时候,社交软件就会给他崩出手机app的信息,你的好友正在线上,这不禁让我想到老师课上讲的拉新和拉活,拉新是用尽各种办法找到你的用户,然后让用户使用你的产品,拉活是提高老用户的活跃度。

 

关于广告主、用户和广告平台之间关系的笔记:

 attachments-2021-05-I52N6TP260a25945be4f4.jpg


线上广告投放:SEM推广、DSP推广、精准网站推广、可投放广告媒介。这四大类是经常出现在身边,举个例子:今天早上我刷微博,刷到尹正同款菜谱,关注了这个博主,然后再次打开微博,就出现一个广告是关于买菜app的。这种同类型根据我的喜欢给我推的广告,就是一种精准广告。

 attachments-2021-05-kfMvajmq60a2597a56e66.jpgattachments-2021-05-nsRxBVIK60a259848cf24.jpg


关于可投放广告媒介:朋友圈广告:其实朋友圈的广告,我觉得并没有精准投放,这几天我刷到了纸巾,确实,20岁,女大学生,纸巾是必需品,这倒不奇怪。奇怪的是前些天我刷到了宝马和香奈儿,一个在校女大学生怎么买得起宝马和香奈儿?所以这也是我存在的问题,精准广告投放是否精准用户画像?

 attachments-2021-05-I9KhMqra60a259990a2aa.jpg


在数据时代下,不可以否认数据有着不可以磨灭的作用,但是程序化广告也应收到管制,收到监督,要有精准消费者行为,不要给消费者推与其不符合的广告,即浪费了广告位,也浪费了金钱,同时还会引起消费者反感,对品牌好感度降低,需要让程序化广告更加有效触达用户,也是程序化广告需要做到的。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吴瑞扬

1.广告现象:说到互联网广告,最让我难忘的当属WonderLab在微信朋友圈投放的广告。

由于WonderLab的广告在朋友圈出现得过于密集,在广告评论底下嘲讽WonderLab广告成了当时的一种社交狂潮,令人哭笑不得。

attachments-2021-05-ZvPSa00x60a2695802a67.jpgattachments-2021-05-jPKSA3Um60a269674e6dd.jpgattachments-2021-05-6x3tpstT60a26971d905b.jpg


由于吐槽的人实在太多,这里甚至成为同学们发放问卷的免费广告位。

attachments-2021-05-5kHtZFG360a2699c48e74.jpg


2.为什么WonderLab的广告会让如此多人反感?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推送,用户都不希望自己的手机变成轰炸机。过多的广告投放,会招致网友的反感,更何况是在朋友圈如此私密的空间做广告投放。WonderLab的广告推送仅仅是“扰民”问题吗?随着程序化广告的发展,广告主可以通过人群定向决定将广告精准地投放给你的目标用户。而作为一款代餐减肥产品,目标消费者大多是对自己的身材不自信的人群,如此频繁地向目标用户推送此类广告,是否冒犯到了用户的心理感受?

WonderLab通过这种看似“扰民”的做法让品牌迅速“出圈”,但却丢失了用户的好感。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广告,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用户的转化率。程序化广告固然能提升最大化目标用户的覆盖率,但广告主如果不能平衡好精准推送和用户隐私之间的关系、给予用户良好的广告体验,不仅难以实现高转化率,还可能不小心”翻车“。因此,在进行广告投放时,广告主不仅需要考虑广告投放的频次、平台、时间,还需要深入挖掘产品本身与用户之间的连接点。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刘蕊琪 - 暨南大学2017级广告外

信息流的目的就上让广告主用最少的钱,获更多的利。当今中国网民,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根据艾瑞数据指数显示,以百度为例手机百度日度独立设备已经达到12082万台,而PC端百度(百度-网页搜索)的日均覆盖人数为7515万人。当然这些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网民没有任何用处,但是对于百度而言这些都是财富,我们每次的上网行为,都会被百度贴上标签,也就是用户意图,这些都是你长期以来的上网行为和历史搜索记录形成的,这些都会记录在百度平台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数据”,当然不仅仅是百度,还有微信、淘宝、美团等等都会收集我们平时的浏览记录、喜好等。这就是为什么免费的才是最昂贵的资源,然而这就促成信息的市场,从数据的维度来看信息流,是不是显得更有价值,有人说信息流广告是最不像广告的广告,但效果却比任何传统广告都高效,正是这样的高效才使得广告主更加的信赖这样的广告。

例如我今天在和朋友外出时提到想吃榴莲,在美团上搜索了榴莲,那么接下来的几天我不仅会在美团上看到关于榴莲的信息还会在淘宝、饿了么等平台上看到其推送的广告。这仅仅只是一个很平常的例子。令我觉得更恐怖的是就连我不在任何平台上搜索,只是在和朋友聊天中说起,我在打开淘宝、美团等都会出现相关的信息。我说我想吃烤肉不知道吃那家好,打开APP各式各样的烤肉店推送、我说最近换季想要买外套打开淘宝马上就能看到关于外套的推送,这真的让人感到没有隐私。

当然也有广告推送并不精准的情况,例如会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关于买房的广告就令我十分费解,attachments-2021-05-6JgclK2q60a282a5eebe3.jpgattachments-2021-05-zDMfooxH60a282aa86612.jpg我还是学生也不太有可能会买房。但其实这种广告投放出现也很正常,精准投放不仅需要数据的支撑,还需要广告信息能与目标人群进行匹配,向目标用户推送相关的信息。如果广告的信息与用户的需求或者是意向有偏差,那么就会出现错误的投放。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王依璇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从广告的样式到广告的展示环境,以及流量的售卖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广告的投放方式逐步从粗放式到精细化过渡,使得流量的变现能力、广告主的投资回报率和用户的体验同步提升。市场的需要加上信息技术的成熟,使代表数字营销领域规模化、精准化、程序化趋势的程序化购买应运而生。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捷化、多样化、碎片化、个性化等特征,能够突破以往营销方式的一些局限性。同时程序化广告定位的精准性、起投门槛低、按效果计费、投放效果易于衡量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广告投放的效果。

attachments-2021-05-FKs5hm6160a283b17a6cb.jpg

但于我个人而言,我觉得程序化广告在方便广告主和消费者的同时,给浏览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困扰。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如果我经常购买或者浏览某一种类型的商品,那么平台一定会给我推送大量相关的广告,撇开信息茧房的问题不谈,我发现推送的广告几乎是同一产品请不同博主作的推广,资本的竞价无疑是程序化广告投放的竞争环节。程序化广告需要经过多个平台才能够达成交易,每个平台都有自己复杂的规则和算法,而且大部分的平台都不会公布收取的费用的分配情况。 去年就爆出某ADX在竞价上为提高竞价成功率在竞价规则上做了算法调整,用了一年之久,且该平台一半的展示都是通过该算法竞得,如果不是该平台自己分享出来,估计没人知道该ADX的竞价方式,平台不公开,没有人知道里面的黑幕,这一切都是有操作空间。所以这种资本操作后大量雷同化的广告很可能造成负面的广告效果。

attachments-2021-05-5tqc5zZM60a284034cca2.png
attachments-2021-05-xBOO7QdJ60a2841e83e1b.png

除了这些根据用户搜索喜好而推送的广告,我发现在朋友圈还出现了一些和用户消费喜好,习惯完全不匹配的产品广告。这种现象是定位不精准还是资本的运作?

除此之外,精准营销需要通过互联网来投放广告信息,而这则引出了移动互联网广告营销的另问题目前大数据的发展面临着数据造假的问题,部分企业或者行业为了追求漂亮的数一字而造假充数,形成行业数据的假象。任何人都能发布与传播信息我国尚未健全网络信息的监管措施这使网络上信息失实宣传,这些不实行为不仅使用户的上网体验差,而且也给现实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和不便。从而引起了移动用户对互联网信息真实性和确切性的质疑,这对于依赖网络信息传播的移动互联网广告精确营销来说是非常致命的。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刘梓忻

一、广告现象

本科相关课程提到广告的精准投放时,全班有2/3的女生都在朋友圈看到过珠海(本科学校所在地)一摄影工作室的信息流广告,该广告出现频率高到大家都习以为常,因而在看到这道问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好久没看到那个广告了。

二、LBS定向

在《程序化广告》一书的广告投放执行章节中提到了LBS定向。Location-Based Service,根据位置原则,将所有存储客户进行地域分类,再使用大数据技术,将所有的业务数据、资金数据、消费使用习惯数据等进行挖掘分析,找出客户在特定位置的特定需求,然后再推送相应的服务或产品。

从应用层面来看,LBS定向的广告适合新店开业对附近的人进行宣传,通过数据积累,找到近期在附近活跃的人,向其推送宣传营销活动,其优点是省时省力,且可对效果进行监控、分析,为会员信息进行扩充。在当下美团、滴滴等本地生活服务类APP也大都基于LBS功能。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企业长期采集用户的位置数据,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积累,就能够描绘出用户的生活轨迹,发现用户聚集特征,大致推测用户的休闲习惯和消费偏好,分析下来就能基本定位该用户的营销价值。

请先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