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大数据环境中的互联网广告

将你互联网生活中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有趣的广告现象,

结合《程序化广告》书籍阅读和课程讲解之后的思考,

用文字、图形将它们记录下来。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98 个回答

19广告内李梓达

attachments-2021-05-jrP3TW3G60a3557ce9abe.jpg今天刚在公众号看到胡歌的广告,然后我花了挺长时间看这条广告视频的,接着一上微博,关注的首推就是胡歌更博的广告,这样的原生广告再一次巩固消费者的认知,系统已经自动以更精准的投放给消费者,或许是基于明星效应,或许是家里有养宠物,最起码关注了挺长时间,因此广告以这样的形式不会引起消费者的厌恶,浏览时间更长,这样更精准。但这样的广告更希望的是直接打动消费者,没有过多的创意,而是明显的显示出这是条卖什么的广告。这种形式穿插在内容中不易于区分开来,这样的广告容易刺激消费潜在购买欲,另外系统会根据我的数据有一个消费者画像,就比如在微信朋友圈的这条广告,针对的是学生,而我正好是他们的目标受众,对我来说,这条广告是非常的有引导性的,针对于学生有这样的优惠想想是非常的划算的,只是我当时也没有外出的需求,所以针对这一点,还是很难去计算出来的。关于原生广告的未来发展,随着原生广告多起来,如果技术不能有更好的提升,就数据能画出更精准的消费者画像从而实现更精准的投放,内容上粗制滥造,不够有创意,我觉得消费者也会疲于看到这样的广告形式,甚至厌恶。attachments-2021-05-2hVvOuDV60a3558416251.jpg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张哲祐202032216018

其实大数据环境中的互联网广告,基本上每天都渗透在大家的生活中,一点都不陌生。反倒有一个现象,可能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到,我想挑出来说说。

那就是“大数据杀熟”,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相同品质、等级的商品或是服务在面对不同消费者时,价格是不一样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依赖大数据,随着每一次的消费,针对每个消费者的消费区间、取向、偏好、规律等,制定出更“适合”你的价格。细思极恐!

随着智能手机发展和各类app的开发和应用,使得从互联网平台上收集信息变得越来越便利和低成本。商家通过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甚至能做到比消费者自己本身更了解自己的消费能力和意愿。

于是,很多消费者若不去主动去进行比较和比价,则无从知晓这个“价格“是否专属。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们是否丧失了公平交易权呢?

大数据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变革,给人们的基础生活条件带来改变,虽然在目前这个大数据环境下,价格歧视行为有其时代特殊性,但是应当引导这种价格歧视为人们谋福利,增强社会福利、增添市场活力。

大家在日常的消费中,也要多加注意,多加小心,时刻保持警惕。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陈小婷

广告现象经常无意中说到一样事物过后手机上购物软件或者社交媒体软件就会给我推送相关物件的广告

 

思考其实这也是一个“精准投放”的程序化广告过程“千人千面”的精准投放要求需要广告主以用户为中心,定位目标人群。广告位对于精准投放来说只是一个次要条件,广告主所关心的是自己的广告是否能投给“对”的人。正如我所示的例子一样在获取我的信息之后针对信息再进行相关的广告推送在整个过程中广告主是由受众也就是“我”的匹配角度出发的

但是大数据,无疑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无论是信息浏览、网络购物,您总是会第一时间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将会极大的提升您的执行效率。如果没有利用好大数据,这将是较强的信息安全隐患问题。您个人相关信息、爱好、习惯、电话、住宅等完全暴露在陌生人眼前,这将是一件十分恐怖的事情。为何推销茶叶、股票、购房的销售人员能够准确的定位我们的电话,是否网络上存在贩卖个人数据信息的问题呢?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吴嘉雯

目前的互联网广告市场,很多广告主都过广告代理商都会运用程序化广告模式来进行广告投放。程序化广告是指程序自动化寻找到广告主需要的匹配受众(或目标用户),并自动将展示类广告投放在能触达到匹配受众的网络平台广告位上,然后反馈实时分析的一种广告投放形式。简单来讲,就是每一个互联网用户,他或她在网络上的所有操作都会被记录在案,形成一个虚拟模型,用户会被贴上各种标签,能够被划分到不同群体。广告主则需要透过标签选中自己的目标受众并进行精准的广告展示,从而说服目标用户进行消费行为。传统广告投放是在购买广告位,而程序化广告则更像是在购买匹配用户。在智能终端与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今,程序化广告已经无处不在。

attachments-2021-05-3OGYeEqw60a356aca140e.JPG

(图片源自于网络)

 

本来我想用淘宝的推送作为案例来讲,但我看已经有不少同学选择了相同案例,于是决定据另外一个例子,可惜当初没截图。

 

 

有趣的广告案例:暨南大学成人本科

 

我曾经在bilibili和微博的广告位看到过暨南大学成人本科的推送广告,当时就跟朋友打趣了一番,这广告投放得还挺精准的。但转念一想,我从来没在b站或者微博上搜索过暨南大学的相关信息,且处于个人习惯,除了个别app,我都是主动关掉大部分app的定位授权,那为什么他们能够精准定位到我跟暨南大学有关系?当上了计算广告学这门课,我大概知道原因了。

 

我是苹果手机用户,曾经的商家想要获取苹果手机用户的数据一般是透过UDID,貌似是在13年被苹果全面禁止了,后改成IDFA。而IDFA这个东西我是上了这门课才知道的,也就是说,在我关掉这个追踪功能之前,我的手机处于裸奔状态,我在其他app上查看过暨南大学相关资料这一行为手机记录成了数据,卖给了广告主(我猜这个广告主就是咱们学校)。而我平时的上网轨迹,也将我的虚拟模型定格成了18-25岁人群,人在广州,没有工作等。再根据我的app使用时长数据,将暨南大学成人本科的广告投放在了b站和微博,展示在我眼前。

 

我个人认为这个投放已经是非常精准的了,但可能是因为中文这种语言的特性问题,很多字词单独理解和组合理解会有不同意思,不像英文词语那么明确,所以造成了学校向一个在校本科生投放了成人本科广告的意外出现。或许以后国内的程序化广告行业可以和汉语言学家进行合作,以达到更精确的广告投放。

 

一点思考:

 

从我所举出的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程序化广告的投放模式仍然是比较僵硬的。它或许能够抓取到用户的某些特质,但人终究是复杂的。再者,程序化广告更着重于广告能否精准面向目标受众进行曝光,却容易忽视受众的感受。有时候一个广告推得次数过于频繁,可能会造成受众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对广告内容所展示的产品或品牌产生厌恶情绪。

 

当然,我也看到了平台方想尽量将广告位做的没那么突兀。比如微博,有些广告是穿插在评论区当中;淘宝则是根据搜索记录进行智能推送,商家也可以购买排位靠前的商品展示位。

 

我个人认为,除了做到精准触达匹配用户和展示位优化外,如何做到在用户眼光扫到广告时那一两面之内抓住用户的眼球,也是我们广告人需要思考和执行的。而想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则可能需要涉及到更多跨专业的学科知识了,还真是应验了那句广告就是万金油专业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吴国斌

我发现一个有趣广告现象是,不管是多大的平台,那种类型的app,都会出现一些劣质传奇网游的劣质广告。之前火出圈的贪玩蓝月就其中一个,很奇葩的是这些一看就是唬人的广告还有很多大牌明星代言,包括古天乐和张家辉等。这些广告给我的感觉好像是故意做的这么劣质,做好一点就没这种感觉了。网上的言论也五花八门,有的说这是吸引传奇老玩家的,有的说是公司用来洗黑钱的。无论背后是什么原因,大家对这类广告都表示反感,我也觉得这类广告越少越好。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方媛媛

提到互联网广告,首先可能会想到的是带有“监视监听”意味的“定制化”广告推送。但是鉴于多数APP使用都要签订一个隐私协议,相关法律尚不明确,这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我想深究一下这些推送如何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做到“精准”推送。除了惯用的LBS, wifi探针技术,更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我们的聊天(社交聊天、搜索和语音对话)被监听了,比如说输入法和搜索引擎记住了你近期输入的东西,这或许是前段时间微信说要做输入法的原因?你日常聊天时对话的某些关键词被软件捕捉,可能就触发了某些广告推送,这之中的涉及到的隐私侵犯问题很难界定。如何在不违法的情况下实现精准推送呢?

总结部分资料,将互联网广告分为以下形式:SEM搜索引擎上的广告;原生广告&信息流广告;DSPDMP平台上的广告进一步将程序化广告分为私域和公域两种类型,最后会落到用户的ID、设备号。有时候看似离谱的跨平台精准推送(比如在微信里频繁提到充电器,还在淘宝搜索了,微博上就会有此类广告)可能是平台或者广告联盟合作,如穿山甲广告联盟(广告交换平台)、京条计划、京腾计划等,比如说京东app自带的程序化广告推荐(如图)。

此类广告的推荐逻辑实现推荐的路径值得思考。而这些看似巧妙地精致投放往往引起用户的“被监视”的不适感,尤其是部分DSP广告中的垃圾流量,这类广告的效果如何测量?既然大家作为受众或多或少都对此类广告表示不适,为什么我们感觉身边这类广告并没有变少,反而变多了。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譚振輝

  在现今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广告变得越来越常见,在大数据支持下广告更能贴合用户的喜好来推送,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信息流广告,这是位于社交媒体用户的好友动态、或者资讯媒体和视听媒体内容流中的广告。

我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广告现象

attachments-2021-05-CfvFfIFY60a3574283b55.jpg

在收到这些淘宝首页推送之前,我曾经在不同的平台搜寻过鞋子的资讯,之后淘宝就好像知道我想买新鞋子,打开之后首页就疯狂推送有关鞋子的广告,而且鞋子的款式就是我此前搜过的鞋子。

除此之外我也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事情

attachments-2021-05-6d12r8kp60a35a2984322.png这是本人京东的首页推荐,这里可以看到除了鞋子,显卡这些我之前在网上搜索过,其他是我根本没搜过的。但是电风扇的出现就十分有趣了,之前在微信的群聊有不少人都抱怨过宿舍的空调不够冷需要买电风扇,而我只在现实生活上口头说过要买电风扇,结果京东首页就给我推荐了电风扇了。最后我猜发现原来我的应用程序的麦克风权限一直是打开的,也就是说京东一直是有在默默监听着,从而获取用户信息。

反思:

   其实在上计算广告之前我对信息流广告的精准投放知识一知半解,以为只有在应用内搜寻过的东西才会被推送广告,但是原来背后涉及了更多的用户信息的利用,而且还是跨平台的。我们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都能平台记录下来并且分析,再把我们的用户信息卖给广告公司。

attachments-2021-05-9tbnaOEG60a35e2050ee0.png就如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在ios上苹果的IDFA是默认打开的,它一直收集用户的信息在推送相关的广告给我们。

虽然互联网广告存在着一定的私隐风险,其实在本质上,对于这种有利于优化用户体验的广告我是不太反感的,因为这些广告大多数都是为我们用户量身打造的,很多时候这些广告推送对我们都是有帮助的, 不乏因为这些广告推送而买下心头好。我觉得只要这些公司不把我们用户资料外泄或用作违法行为,我们为他们提供资料,他们为我们提供更优质、更完善的用户体验,其实对双方也是有利的。精准的广告投放总比一些毫无相关、令人烦厌的广告来得好。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陈少宏 - 20级新闻与传播专硕研究生

电商app+社交媒体app的程序化广告:

一些社交媒体app与一些电商app合作,共享用户数据,用户在使用电商app浏览后,浏览信息数据会被社交媒体app利用,在用户使用社交媒体app时进行定制化推送,内容主要是在电商app浏览过商品的同类商品。

然而其中存在一个问题,即当用户已经在电商app完成购买行为后,社交媒体app仍然持续推荐同类商品,持续一周左右,如果这段时间内用户不再浏览相关商品,该推荐才会取消。例如,我在京东已经购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已经不存在再次购买的意愿,但在此之后一周左右,微信朋友圈仍然持续给我推荐智能手机广告,在我眼中,它成为了无效的程序化广告。

我认为,一方面这类程序化广告存在切断机制与重构机制,即用户完成购买行为后则切断同类产品的商品推荐,同时引入与所购买商品相关的其他商品的推荐,例如购买智能手机后,推荐手机套、耳机等附属商品,重新构建有效的程序化推送机制。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相关政策对互联网用户信息隐私的保护,即购买行为的保护,在客观上造成了这种现象。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林培申 - 暨南大學20級

attachments-2021-05-vBFwCFkm60a378ee0dc8a.jpg

最近在学习数字营销,在油管里看了一些在谷歌上做广告投放的视频。马上油管就给我发来了以上的广告。我沉思了一下,假如这条广告不是谷歌发给我,而是别的不知名的企业发给我呢?我猜我大概率会很抵触。

大数据的浪潮是阻挡不了的。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争取广大群众的允许。在大数据时代,被监控,甚至被操控,已经是无法避免的事。除非你能脱离互联网生存。

为什么谷歌给我发以上的那个广告,我不会抵触,因为谷歌一直以来都没有藏着,反而是大大方方的承认自己存在的问题。广告商,应该要给用户一种感觉「我虽然能窥探你、干预你,但我是有分寸的」。广告商必须让用户觉得「我是有分寸的」、「我是有分寸的」、「我是有分寸的」。

个人的感悟:广告从业者要在技术暴力下,有分寸地做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请先 登录 后评论
17广告外谢嘉权

attachments-2021-05-KPGvjJci60a375880d6df.jpeg

首先在现今科技社会发达时代,人们对于社会上所面临各种资讯的分辨程度因人而异在社交网络平台出现的时候,人们对于社交网络的应用只是作为分享日常生活的平台,然而随着时间变更,人类的行为模式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每天在智能手机上所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智能应用的时间里大数据后台一直收集我们的信息,再通过程序化广告去推送我们最关注或近期有兴趣的内容,这样能做到极具针对性的广告投放,最大限度的控制支出,得到的益效也能相效于传统广告更高。但这就会显生一个问题,就是客户对自己的私隐会更为关注,出如我图片中的广告,这些广告未必是我希望要的,可能只是日常监控下的误发,容易让人烦厌。

请先 登录 后评论